【影劇專題】《銀翼殺手》(1982)不同版本的比較

【影劇專題】《銀翼殺手》(1982)不同版本的比較

1982年的《銀翼殺手》(Blade Runner)毫無疑問是影史上最經典的科幻作品之一,這部由雷利史考特執導的科幻黑色電影探討人類與複製人(Replicant)的雷同與差異,進而帶到更深入的哲學意涵,影響後世無數的科幻作品。然而《銀翼殺手》在1982年上映時並沒有獲得廣大的迴響,在經過時間的考驗後才普遍獲得觀眾的認可與影迷的追隨,是一部相當標準的邪典電影(Cult film),並在2017年由加拿大導演Denis Villeneuve執導獲得各界好評的續集《銀翼殺手2049》

延伸閱讀:【電影影評】《銀翼殺手2049》:比人類更像人類

有趣的是,《銀翼殺手》的製作過程卻也與劇情一樣離奇,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雖然剛拍攝完《異形》的英國導演雷利史考特已正式進軍好萊塢,但1982年上映的《銀翼殺手》仍不免被片商質疑劇情太過晦澀難懂,被迫做出許多不符合導演期望的妥協,然而多年後在好萊塢已有一席之地的雷利史考特又開始著手打造自己理想中的《銀翼殺手》,導致本片前前後後至少有7個不同的版本,包含了1982年的毛片、1982年聖地牙哥試片版、1982年美國戲院版、1982年國際戲院版、1986年美國電視播映版、1992年導演版及2007年的終極版。

在這些版本中,1982年的毛片版本只有播放給達拉斯及丹佛的少數觀眾;聖地牙哥試片版幾乎與美國戲院版相同,只多了三幕其他版本都沒有的場景;國際戲院版比美國版本的長度稍長並更為暴力;電視播映版則是為了符合播放標準而避開許多髒話、裸露及暴力畫面。

然而這些版本基本上差異並不大,真正有顯著意義並各有觀眾支持的只有三個版本,分別是1982年美國戲院版、1992年導演版及2007年的終極版。

 

1982年美國戲院版

由於1982年時片商擔心觀眾看不懂《銀翼殺手》的劇情,這個在戲院中播放的版本最大的特色就是有大量哈里遜福特的口白,用平板的聲音解釋片中許多枝微末節的細節。另一點相當不同的便是這個版本在片商的壓力下有明確的「快樂結局」,結尾的畫面是Deckard與Rachael開著車逃離洛杉磯展開新的生活,並提到Rachael是一位「特別」的複製人,沒有四年的壽命期限,然而最奇妙的還是這個橋段中「借」來了許多Stanley Kubrick《鬼店》中從直昇機拍攝的招牌風景畫面。

1982年美國戲院版結局:

整體來說,這個版本中哈里遜福特的口白讓許多資訊被強灌進觀眾的腦袋,少了不少想像的空間並破壞透過沈默才能展現的懸疑氣氛,哈里遜福特念稿般的聲音也相當令人出戲(有一說是他故意念很差,希望這個版本不要被採用)。除此之外,最後兩人開車的結局也讓人匪夷所思,感覺兩位主角瞬間跑到另一部不相關的電影裡(事實上也是…)。這個版本中不管是片中的口白或是最後的結局都不是導演雷利史考特心中的理想,於是也激起他另外製作導演版的想法。

 

1992年導演版

1992年推出的導演版則是獲得雷利史考特認可的版本,雖然他當時因為忙於拍攝《末路狂花》而沒有直接參與剪輯的過程,但片中的更動都是起源於他自身的想法。

這個版本與1982年戲院版最大的差異便是所有哈里遜福特的口白都被移除,讓全片的風格更加抑鬱,步調也顯得更緩慢迷人。想當然原本的快樂結局也被整個拿掉,全片直接結束在Deckard與Rachael進電梯的一幕,留給觀眾對後續故事更多的想像空間。

然而這些都不是導演版引起影迷廣大討論的真正原因,這個版本最大的爭議在於多了之前從來沒有的夢境片段,也就是Deckard彈鋼琴時作了一個獨角獸在樹林中奔跑的白日夢。雖然在先前版本的結局中Deckard都有在門外發現Gaff的獨角獸摺紙,但在欠缺足夠的資訊下觀眾沒有辦法得知明確的意義,自從這個版本加入獨角獸夢境後便足以代表這個片段也是人為植入的回憶,強烈暗示Deckard其實是一位複製人。

Deckard的獨角獸白日夢(此為終極版畫面,比導演版稍長):

 

2007年終極版

為了慶祝《銀翼殺手》上映25週年,2007年推出了100%由雷利史考特監督操刀的終極版,這個版本基本上與1992年的導演版相差不遠,但在影像上有更現代化的呈現,片中許多畫面被調整為偏綠的憂鬱色調,在國際戲院版中的暴力片段也都被重新加回來。此時技術的進步也得以修正一些先前版本的缺失,例如原本複製人Zhora被Deckard追殺而撞破玻璃的一幕可以明顯看出其實是特技演員(連假髮都不同頂),但在這個版本中透過數位技術將頭部換成真正飾演Zhora的演員Joanna Cassidy,這在以往幾乎是無法做到的。

複製人Zhora衝破玻璃的片段(左邊為終極版,右邊為原版):

除此之外,終極版也有許多細節上的更動,例如複製人Roy對自己的造物主Tyrell所說的「I want more life, fucker.」正式改為毛片版本中的「I want more life, father.」,而他死後鴿子飛向一片藍天的突兀畫面也被修改為比較符合全片工業風格的黑暗天空。

【影劇專題】《銀翼殺手》(1982)不同版本的比較
1992年導演版

【影劇專題】《銀翼殺手》(1982)不同版本的比較
2007年終極版

 

哪個版本最好?哪個版本才能接到《銀翼殺手2049》?

這個問題的答案當然還是,各人各有偏好。以正宗的程度來說,2007年的終極版反映了雷利史考特心中最理想的《銀翼殺手》,不管是在劇情的合理程度或是流暢度都比1982年的戲院版本來得好,影像上也更為先進,但也有觀眾認為導演版及終極版將Deckard是否為複製人的答案暗示得太明顯,比較偏好原本不多做解釋的方式(但我想應該沒人會喜歡那僵硬的口白)。除此之外,以續集的角度而言,其實上述每個版本都能順利接到《銀翼殺手2049》的故事,因此這些版本的優劣最終還是取決於個人的喜好。

國外媒體Slate Magazine也以影片的方式呈現這三大版本的主要差異,相當值得一看。

此外還有一部2007年時如何製作《銀翼殺手》終極版的30分鐘紀錄片,很適合懂英文的影迷。

熱門文章

發表留言

留言不能是空白

名字不能是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