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行動裝置的崛起與社群媒體的風行,照理說要增進人類生活品質的科技發展往往令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更加複雜,不禁令人懷疑究竟是服務人類的工具或是自我侷限的桎梏。《黑鏡》(Black Mirror)的出現讓我們有更多思考與檢視科技的機會,這部由Charlie Brooker創作的英國影集在2011年推出後獲得廣大迴響,並從第三季轉手給Netflix後得以在全球播放,然而不變的是仍充滿悲觀、黑色甚至帶點超現實的劇情,雖然劇中未來感十足的科技經常是令劇情急轉直下的導火線,但故事重心始終在於人性的脆弱並對當今社會做出無情的批判與嘲諷。
向來以短篇獨立故事形式為主的《黑鏡》在邁入第四季後也不免得尋求自我突破,隨著電影與電視劇中「共同宇宙」觀念的盛行,《黑鏡》也從本季開始建構自己的「黑鏡宇宙」,試圖在原本各自獨立的故事間作出連結,例如第一季中的圓圈式影像資料庫便在本季出現,放置於太陽穴的連接器也成為隨處可見的裝置,然而可惜的是這樣的連結僅止於刻意的彩蛋安排,並看不出實質上的好處與必要性,唯一立竿見影的效果可能就是引發不少網路上的討論與臆測。
整體而言,《黑鏡》第四季仍靠著豐富的創意而有相當程度的可看性,劇中融合現今電玩、交友軟體與監視系統等早已成為我們生活一部份的科技產品,讓本季發展出了不少相當優秀的出色作品,例如《聯邦星艦卡里斯特》及《約會程式》均在大膽的想像下交出引人入勝的故事,足以在整個《黑鏡》系列中名列前茅,但同時第四季也有一些比較疲弱的集數,使整季的表現較為參差不齊。
第一集:《聯邦星艦卡里斯特》(USS Callister)
強勁的序幕可以說是《黑鏡》第四季給觀眾的第一印象,將復古味十足的《聯邦星艦卡里斯特》作為本季第一集成功抓住渴望新鮮感的觀眾的注意力,讓我們穿梭在冷冽的現實世界與繽紛的虛擬實境,進而探索人性的黑暗與道德的界線。
由Jesse Plemons飾演的Robert Daly在白天是一位虛擬實境遊戲公司的技術長,雖然他與James Walton(Jimmi Simpson飾演)同為這家公司的共同創辦人,卻因為膽小怯弱的個性被強勢的James搶盡鋒頭,還不時遭受同事的冷漠對待與私底下的閒言閒語,於是到了夜晚他將這些同事的意識複製到自己架設的離線伺服器中,在這個私人牢籠中奴役他們以補償內心的自卑感。
探討將個人意識獨立儲存所招致的道德問題一向都是《黑鏡》中常見的題材,例如《白色聖誕節》及《聖朱尼佩洛》中均有類似的科技應用,這樣的概念發展到了第四季也幾乎成為本劇的招牌,但《聯邦星艦卡里斯特》卻一點也不會讓人感到老調重彈,這要歸功於對經典影集《星際爭霸戰》的巧妙模仿讓本集顯得獨樹一格。劇中現實世界的陰鬱氣氛與虛擬世界中復古華麗的風格形成相當令人印象深刻的反差,對白中恰到好處的幽默感(「隨便按個按鈕,反正它們都一樣!」)也與科幻喜劇主題相得益彰,而本集的特效以電視劇的標準而言也很令人刮目相看。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的《黑鏡》都沒有明顯的反派存在,故事主軸都是放在人類濫用科技所帶來的危害,但從第四季開始則採用比較類似傳統電視劇「每週反派」的模式。《聯邦星艦卡里斯特》中的Robert便是一位具有反派色彩的角色,然而他並非純粹的惡棍,或者應該說他打從心裡不覺得自己做的事是邪惡的。試想任何人在白天遭受如此霸凌般的對待,其心中的不平衡勢必將在夜晚化為尋求自我排解的動力,只是他將錯誤的科技運用在錯誤的目的上,最終走上無法挽回的道路,在許多層面上甚至更讓人為他感到同情與憐憫,這樣的角色在演過《絕命毒師》與《冰血暴》的Jesse Plemons演出下相當游刃有餘,也是第四季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大亮點。
第二集:《方舟天使》(Arkangel)
《方舟天使》在播出前便因為由Jodie Foster擔任導演而受到各方的關注,而本集的科技也是整季中最有可能先在現實生活中出現的應用,在強大的定位系統與身體監控裝置隨處可見的現代,甚至可以說已經正在你我身邊悄悄地發生中。
故事中的母親Marie Sambrell(Rosemarie DeWitt飾演)為了保護女兒Sara而參與一項極具爭議性的試驗計劃,為Sara植入可以讓父母全天候監控的「方舟天使」,這樣的科技本身出發點無疑是良善的,但想當然在《黑鏡》的世界中所有科技往往都遭受人類的濫用而帶來危害。在「方舟天使」庇蔭下長大的Sara雖然獲得看似安全的成長環境,但她眼中的世界卻是高度扭曲下的人工產品,如此從外在被剝奪的負面情緒彷彿代償作用般直接在Sara內心油然而生,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悲劇。
如同Jodie Foster近幾年執導的作品,《方舟天使》擁有濃厚的獨立電影風格並著重於女性在生活中所遭受的困境。飾演母親Marie的Rosemarie DeWitt在劇中的精彩演出相當令人注目,撐起這個關愛中又帶有歇斯底里般控制慾的焦慮母親,相較之下女兒Sara的角色便比較平板,劇本對這個角色的處理也有些先後不一致的問題,例如故事後半段長大後的Sara卻彷彿沒有受到「方舟天使」的明顯影響,她所表現出來的幾乎與一般青少年沒有不同,最終母女爆發衝突還是在於Sara感到遭受母親的背叛,使得故事前後兩部分顯得有些疏離。
第三集:《鱷魚》(Crocodile)
《黑鏡》從第三季開始被Netflix接手後便比較偏向美劇風格,也令人不禁懷念過去英劇時期濃濃的歐洲氣氛,於是在冰島拍攝的《鱷魚》便在本季顯得與眾不同,壯觀的冰原、積雪的街道配上黑暗沉重的劇情甚至有些北歐驚悚電影的味道。
除此之外,《鱷魚》在故事的敘述技巧上也與《黑鏡》其他單線劇情相當不同,而是採用雙線並行的方式開啟故事。劇中聲勢如日中天的建築師Mia(Andrea Riseborough飾演)為了掩蓋數年前的一場意外在飯店衝動殺死多年不見的朋友,看似謹慎又完美的善後計畫卻因為街上一起比薩無人車車禍而產生裂縫,負責調查車禍的保險調查員Shazia(Kiran Sonia Sawar飾演)在使用「錄憶機」偵查案件的過程中不斷尋找潛在的目擊者,導致這兩起乍看之下毫無關連的事件漸漸產生了交集。
雙線並行的《鱷魚》在步調上不免稍微緩慢一些,然而這樣的緩慢步調在這部有些黑色電影風格的作品中卻相當適合。隨著Shazia抽絲剝繭地逼近真相,Mia也一步步放任自己往黑暗深淵邁進,進而造成最後悲劇性的結局,雖然只有短短一小時,但《鱷魚》對於驚悚氣氛的鋪陳相當優秀,也是《黑鏡》近期最黑暗沉重的集數之ㄧ,而劇中對於記憶偵查這項科幻概念的描寫也相當精緻,尤其透過氣味與音樂等記憶暗示的手法更是令人感到耳目一新。
第四集:《約會程式》(Hang the DJ)
一向著重在科技黑暗面的《黑鏡》往往都有一個相當明顯的缺點,那就是對於這些科技的批判時常是為反而反,雖然如此黑暗又虐心的劇情對觀眾而言相當過癮,但到後來卻不免淪為說教意味濃厚的陳腔濫調,這樣的固定模式在第三季《聖朱尼佩洛》(San Junipero)的推出後終於被打破,證明優秀的編劇可以兼具對於科技的正面評價以及《黑鏡》的中心思想,而《約會程式》便可以說是第四季的《聖朱尼佩洛》,同樣是一部擁有快樂結局的出色作品。
《約會程式》故事發生在一個看似世外桃源的理想世界,Amy(Georgina Campbell飾演)及Frank(Joe Cole飾演)兩位主角因為配對系統「Coach」的指示進行了一次尷尬卻又意猶未盡的約會,在結束這短短12小時的相會後,這個號稱擁有99.8%準確率的約會軟體繼續為兩人進行一次又一次的配對,其中有些看似完美卻禁不起時間的考驗,有些則是註定對雙方都是一場折磨,令兩人不禁懷疑這系統的準確性。
《約會程式》的故事在一開始因為緩慢的步調而不算特別吸引人,但隨著劇情的推展,兩位主角所生活的世界卻因為相當不真實而傳達出一種詭異又有趣的氣氛,例如故事中所有人物似乎整天都在進行約會行程,不需要工作也沒有其他任何家人朋友,甚至連在這個世界中用石頭打水漂也都固定彈跳四次,到了故事中段時多數觀眾便能察覺到一絲不對勁,而一切的鋪陳在最後兩人決定反抗系統後終於獲得了回報,原來他們這長時間的生活不過是一次精密的電腦模擬,配對軟體在確定擁有99.8%的成功率後才對現實生活中的兩位主角進行交友推薦。
神祕的另類世界、相愛卻又不能在一起的情侶,再加上如此巧妙的劇情轉折,這讓觀看《約會程式》的觀眾幾乎沒辦法不聯想到《聖朱尼佩洛》,兩者相似處多到很難用巧合解釋,但這並不代表《約會程式》只是一部《聖朱尼佩洛》的複製品,事實上本集以電腦模擬作為概念不僅在《黑鏡》系列中前所未見,這也是對現今許多電腦演算法的終極狂想,雖然這樣精準的模擬能帶給人們高度成功率的人際關係,然而這是否又會產生其他的道德問題?《約會程式》在精采的劇情之外也提供更多對科技反思的角度。
第五集:《金屬頭》(Metalhead)
《金屬頭》可能是《黑鏡》第四季中最特別也最具爭議性的一集,這不僅是因為整集都以黑白畫面拍攝,而極少角色及對話的劇情在《黑鏡》系列中也相當難得一見,試圖挑戰廣大觀眾的接受度。
《金屬頭》的故事發生在一個看似「末日後」的世界,主角Bella(Maxine Peake飾演)一行人在廢棄倉庫中搜尋不明物資時遭受「機器狗」的攻擊,唯一存活的Bella發揮堅強的求生意志與智慧試圖躲避行動迅捷的機器狗。《金屬頭》整集美麗的攝影無疑是一大賣點,機器狗的特效質感也只有完美可以形容,除此之外,劇中不論是對機器狗或是女性英雄的描寫都有許多對經典電影作品致敬的痕跡,最明顯的是受到《魔鬼終結者》及《異形》的影響,不少幕甚至還有Stanley Kubrick《鬼店》的影子。
可惜的是,嘗試做出大膽突破的《金屬頭》在故事中心上卻顯得相當乏善可陳。《黑鏡》的故事通常都著重在科技的發展與人類的運用,然而本集唯一的科技「機器狗」看來就僅僅只是個殺人機器,難以提供更多的想像,或許故事中的末日世界是由於人類對於科技濫用的反撲,導致機器狗的橫行與人類的滅亡,但在欠缺背景故事的帶動下還是讓整集顯得相當疲弱。或許正因為如此貧乏的劇情,看得出編劇相當努力想替故事增添更多層次,例如最後的小熊娃娃便可能是要傳達眾人在末日中仍不放棄的人性或希望,然而冒著如此生命危險的行動還是讓人感到相當不解,難免成為本季最弱的一集。
第六集:《暗黑博物館》(Black Museum)
如同2014年的聖誕特輯《白色聖誕節》,為第四季收尾的《暗黑博物館》也是由三個小故事所結合而成的一集,同時也扮演著整合「黑鏡宇宙」的角色。
《暗黑博物館》第一個出現的角色是來到加油站替車子充電的Nish(Letitia Wright飾演),等待充電的同時她在加油站旁邊發現一間「暗黑博物館」,館長Rolo Haynes(Douglas Hodge飾演)帶著她參觀這間博物館收藏在《黑鏡》系列作品中出現過的許多物品(彩蛋指數破表!),並告訴她三個自己曾親眼目睹的故事。第一個故事講述一位醫生如何運用Rolo所開發的科技行醫,卻對痛覺上癮而走上自我毀滅之路;第二個故事是一個男人將昏迷不醒的妻子意識移植到自己的腦中,最後卻造成家庭悲劇;第三個故事則是被判處死刑的犯人將自己的意識賣給館長,自願成為「暗黑博物館」的展品。
這三個故事各自有各自的寓意,然而同樣的是都深具經典的《黑鏡》風格,在Douglas Hodge帶著戲謔的口白敘述下讓這三則故事既有警世意味又富戲劇張力,其中第一個故事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共享感覺」的概念在以往《黑鏡》系列中並沒有出現過,而詭譎驚悚的劇情更是非常吸引人,甚至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然而如此強烈的劇情也讓第二及第三個故事在回到《黑鏡》常見題材後顯得比較平淡。
既然是《黑鏡》的故事,本集的結局絕對不會是Nish聽完三個故事後就開著充好電的車子離開。《暗黑博物館》整體故事架構與《白色聖誕節》類似,於是最後劇情轉折的到來並不算意外,但將整個故事化為Nish的復仇之旅仍能帶給觀眾一絲驚喜。在這集中我們看到館長Rolo由於濫用科技而自食惡果,然而Nish報復他的方法也是利用他所發明的科技,如此又將本集拉回到《黑鏡》的中心思想,科技本身就像一把中立的雙面刃,帶來福祉或災難全依賴人類的運用,這樣穩紮穩打的敘事方式也為第四季畫下頗為完整的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