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到影史上最重要的科幻經典,相信《銀翼殺手》會是許多人腦海中第一個出現的電影。這部由大導演雷利史考特於1982年所帶來的科幻鉅作改編自經典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不但是一部具開創性的「科幻黑色電影」(Tech noir),更成為賽博龐克(Cyberpunk)類型的代表作,影響後世許多如《駭客任務》、《攻殼機動隊》等科幻作品。要在《銀翼殺手》上映35年後為有如此重量級地位的作品推出續集聽起來就是件非常容易搞砸的苦差事,然而由Denis Villeneuve所執導的《銀翼殺手2049》(Blade Runner 2049)卻突破了如此沈重的包袱,創造出難得一見的傑出續集。
延伸閱讀:【影劇專題】《銀翼殺手》(1982)不同版本的比較 |
《銀翼殺手2049》設定在《銀翼殺手》故事30年後的2049年,此時曾製造無數複製人(Replicant)的Tyrell企業已經因為大規模的複製人叛變而破產,取而代之的是由Niander Wallace(Jared Leto飾演)所領導的Wallace企業,並開始生產更「安全」的新型複製人為人類服務。故事圍繞在居住洛杉磯的一名複製人警察「K」(Ryan Gosling飾演),他奉命獵殺流亡在外的舊型複製人「Nexus-8」,然而在一次任務中發現了一箱神秘的複製人骨骸,進而帶出自己身世的疑雲。
作為續集的《銀翼殺手2049》延續著前作的未來世界,在維持原本頹廢工業風的同時也看到了許多30年來科技上的進步。此時世界的生態系統已經被破壞殆盡,第一幕映入眼簾的便是生產人類食物的「蛋白質農場」,單一重複的景觀確立了本片抑鬱卻具美感的風格。當畫面轉向K的住處時,陪伴在他身邊的是由Wallace企業開發的虛擬女友「Joi」(Ana de Armas飾演),用來滿足這座擁擠城市中無數孤獨的心。2049年的洛杉磯街上不但有許多在前作便大量出現的巨大廣告看板,甚至還有各式各樣的立體投影廣告,令身處在廣告爆炸時代的我們感同身受,而四處可見的日文招牌也是經典的「銀翼殺手」風格(《銀翼殺手》系列中大量的日式元素起源於美國人在80年代時普遍認為當時強盛的日本將會在未來成為文化主流,諷刺的是80年代末期日本便因為泡沫經濟一蹶不振)。
雖然《銀翼殺手2049》中有邪惡的Wallace企業及醞釀中的複製人反抗軍,在故事上相當有潛力發展出如《駭客任務》般龐大規模的世界觀,但這些劇情在片中都僅只是點到為止,本片真正的重心還是放在複製人警探K身上。K在片中的身份就如1982年《銀翼殺手》中的主角Deckard警探,是一位奉命獵殺複製人的「銀翼殺手」,他生來便是被設計成為人類服務的工具,倚靠人類賦予他的「回憶」渾渾噩噩地生活在這座龍蛇雜處的城市,然而這段不尋常的回憶也成為促使他追求自我價值的契機。
**以下會提到關鍵劇情,如果你還沒看過《銀翼殺手2049》,可能會嚴重影響觀影樂趣**
要在經過《鬥陣俱樂部》與許多奈沙馬蘭電影後的現代創造出令人吃驚的劇情轉折相當不容易,但《銀翼殺手2049》在劇本編寫方面卻相當高竿。本片的劇情可以說是一段K尋求自我價值的過程,嘗試追尋腦海中「回憶」的足跡為自己的身世解答,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故事後段卻揭曉了K只是一個偉大計畫中的一小塊拼圖,自己並不如心中所渴望的「特別」,陷入終究身為複製人的遺憾與惆悵。然而人生何常不也是如此?身處在社會中的每個人都希望能夠有些特別之處來證明自己的重要,但人生的價值往往不在於與生俱來的「特別」,而是在於自我賦予的定位,這樣的劇情轉折緊咬著故事的中心思想,可以說是本片最美也最有深度的地方。
透過K的旅程我們也得以一窺這個迷人的未來世界,不管是黑暗頹廢的洛杉磯、充滿迷幻光影的Wallace總部或是遭受核爆而被遺棄的拉斯維加斯,這些畫面在傳奇攝影師Roger Deakins的鏡頭下都呈現出無法言喻的美感,在戲院中觀看本片的效果可以說是相當震撼的觀影體驗。除此之外,Hanz Zimmer的配樂也在片中佔了相當重要的地位,為希臘音樂家Vangelis在原作中以電子合成器為主的配樂風格注入更多現代感,從第一幕便展現他招牌的磅礡氣勢,也是片中驚悚氣氛的一大推手。《銀翼殺手2049》是否能夠角逐奧斯卡的最佳影片或許目前還是個未知數,但橫掃技術獎項的可能性相當大。
《銀翼殺手2049》除了擁有優秀的音樂、劇情與畫面外,演員的演出也同樣令人刮目相看。Ryan Gosling飾演的複製人警探K在片中雖然沉默寡言,但內心衝突的展現卻相當細膩,他在這段旅程中的心境變化帶動了全片劇情的發展。由Sylvia Hoeks飾演的複製人Luv在某種程度上算是K的一體兩面,渴望獲得主人認可(或是愛,如同名字的諧音)的她透過冷酷的手段證明自身的價值,然而暴力後的流淚卻暴露出她深藏的脆弱與感性,角色層次相當豐富。飾演「虛擬女友」Joi的古巴演員Ana de Armas則是片中的一大亮點,她與K之間的感情相當具有說服力,讓觀眾能深深替她的「死亡」感到惋惜,為後續的劇情轉折更添張力。其他角色如K的上司Joshi(Robin Wright飾演)及Wallace企業的老闆Niander Wallace雖然在片中沒有夠多的素材能做表現,但穩紮穩打的演出方式還是相當自然地融入劇情。除了這些新面孔外,當然也不得不提在1982年《銀翼殺手》中飾演主角的Harrison Ford的回歸。
前作中由Harrison Ford飾演的主角Deckard警探在本片中的戲份其實並不算多,但Harrison Ford傑出的演出讓他在銀幕上出現的時候都非常令人著迷,而本片戲劇張力的高峰更是在他被綁架到Wallace企業的橋段。在這個光影幢幢的Wallace大廳中,他與昔日愛人Racheal的「重新相聚」堪稱經典,這幕不但帶給Deckard極大的震撼,「Rachael」的出現也讓所有看過前作的觀眾屏息。此時Niander Wallace更向Deckard丟出了一個相當有趣的問題,表示或許他與Racheal在30年前的相遇只是為了「奇蹟」鋪路所設下的局,這樣的問題將劇情拉回到了故事的主軸,究竟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但本片並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解答,而是繼續留給觀眾更多想像的空間。
除了Deckard之外,K也同樣面臨了真與假的考驗,剛受到自己其實不是「那麼特別」的打擊的他落魄地走在街上,路邊巨大的「Joi」廣告卻又為他揭露了更殘忍的真相。當這個廣告對他說出「What a day.」、「You look like a good Joe.」這些耳熟的句子時,他與「他的Joi」間相知相惜的真誠感情瞬間變成一個天大的笑話,Joi對他的愛或許只是程式所設定的「說你想聽的話」,如此「真實」的情感可能從頭到尾只是科技的產物,此時巨大的投影與渺小的K在畫面中顯得格外諷刺,彷彿嘲笑K所付出的一切。
然而遭受如此打擊的K卻也因此下定了為自由而戰的決心,將劇情帶入與Luv最後決鬥的高潮。這個精彩的橋段自然是反映了前作中Deckard與Roy的決鬥,有趣的是當時Deckard是奉人類的命令前往獵殺追求自我的複製人Roy,然而在《銀翼殺手2049》中卻是追求自我的K對上效忠人類的Luv,同樣的是他們都是為了「生存」而與對方搏鬥,如此孤注一擲的打鬥加上狂風暴雨讓這場水壩旁的殊死戰相當史詩。最後勝出的K便如複製人首領所說「能為正義而戰,是我們最像人類的成就」,他勇敢面對自己的宿命,如同1982年《銀翼殺手》在雨中死去的複製人Roy,完成這段旅程的K在飄雪中來到生命的盡頭,留下一個悲喜交加的結局。
作為續集的《銀翼殺手2049》在故事中心上與1982年的《銀翼殺手》別無二致,一樣著重在這些複製人如何追求自我的價值與「人生」的目的,並進而帶出當複製人與人類幾乎沒有差異時,還有方法分辨這兩個族群嗎?又或者應該說,還有分辨他們的必要嗎?片中無論是K或是Luv甚至是投影出來的Joi,所表現出來的個性與情感甚至比Joshi或是Wallace這些人類更像人類,此時有無「靈魂」的界線只變得愈來愈模糊。建立在《銀翼殺手》這樣經典地位上的續集《銀翼殺手2049》並沒有嘗試突破原作的啟發性(或許也不可能),但是卻能在這樣的基礎上作出更細緻的延伸,加上極為傑出的攝影、音樂及劇情,以續集來說在各方面都達到無可挑剔的境界,幾乎是一推出便即將成為另一部經典的氣勢。
補充:【影片】《銀翼殺手2049》如何在大銀幕上重現Rachael
看過《銀翼殺手2049》的觀眾想必都會對片中重現年輕Rachael的片段感到震懾,由於現實中的演員Sean Young已經58歲,必須透過替身演員做肢體表演及測光,加上CGI與動態捕捉技術才能將這位1982年電影中Deckard的舊愛帶回這部2017年的續集。這段解析影片中還將這樣的動畫角色與真實演員片段作比較,其精緻程度相當不容易識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