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的一天》(Fruitvale Station)是一部2013年的傳記電影,改編自發生在2008年最後一天跨年夜的一起真實事件,本片也是《金牌拳手》及《黑豹》導演Ryan Coogler的長片處女作,並在2013年日舞影展上一舉獲得評審團大獎及觀眾獎。
延伸閱讀:【電影影評】《黑豹Black Panther》:非洲文化與超級英雄的完美結合 |
《奧斯卡的一天》的主角是居住在加州奧克蘭的22歲黑人青年Oscar Grant(Michael B. Jordan飾演),故事以流水帳的形式記錄了他生命中的最後一天,從白天張羅他媽媽Wanda(Octavia Spencer飾演)的生日派對,到晚上與女友Sophina(Melonie Diaz飾演)及朋友搭乘電車到舊金山參加跨年,然而回程的路上卻因為一場意外的鬥毆事件而在弗魯特維爾車站(或譯水果谷車站)遭到警方拘捕。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嚴格來說也不算劇透,畢竟故事是改編自真實事件。當時被拘捕的Oscar在一片混亂中遭到警方當眾開槍射擊,身旁上百名電車乘客有不少人都用手機拍下了這起事件,這些影片瞬間在網路與媒體間流竄,引起美國社會的震驚,《奧斯卡的一天》在電影一開始便採用了一段由乘客拍攝的真實片段,明示這起事件的悲劇性結局,而故事進行的過程中也不斷使用電車及煙火等畫面埋下伏筆。
不可否認的是,片中的主角Oscar並不是一位聖人,他背著女友偷吃、曾靠販毒養家活口,甚至因為屢次遲到而丟了超市的工作,但他也不是一位惡人,他打從心裡愛著他的家人及年幼的女兒,身邊更不欠缺眾多關心他的親朋好友。出於戲劇性的考量,《奧斯卡的一天》並不見得是一部百分之百真實的傳記故事,我們無從得知Oscar在生命中的最後一天是否有在加油站旁撫慰垂死的流浪狗,或是在超市中對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伸出援手,但劇本將Oscar描繪成一個既有缺陷又充滿惻隱心的青年,就如同我們尋常人般,生命中充滿了悔不當初的錯誤抉擇,卻仍不放棄在泥沼中努力掙扎。
《奧斯卡的一天》之所以能擁有如此強大的火力,大半必須歸功於飾演Oscar的Michael B. Jordan,他在片中的演出幾乎只有令人吃驚可以形容,為這位角色注入旺盛的生命力。Ryan Coogler筆下的劇本經常在同一幕中出現瞬間的情緒轉換,但在Michael B. Jordan的演出下都如行雲流水般毫不費力,其中最明顯的便是監獄探訪的場景,絲毫不輸給對戲的Octavia Spencer,這也是第一個讓他獲得各界注目的角色,開啟他演員生涯的全新一頁。
描寫小人物的《奧斯卡的一天》有個非常緊密的故事結構,片中的主要角色除了Oscar之外,可以說只有他的女友Sophina、女兒Tatiana及媽媽Wanda,而他們四個人之間的互動有著非常具有說服力的化學反應,劇本的描寫既細膩又真實,幾乎每位角色都在片中有數段得以發揮的機會,以一部幾乎沒有任何大牌明星(當時只有Octavia Spencer比較知名)的作品而言非常令人刮目相看。
除了出色的演出之外,《奧斯卡的一天》的攝影與配樂也是不得不提的強項。本片的攝影師是以《泥沼》入圍奧斯卡的Rachel Morrison,以手持攝影機及16釐米底片拍攝的《奧斯卡的一天》散發出濃濃的獨立電影味道,極為貼近演員的運鏡讓捕捉到的情感格外私密動人,遠景鏡頭也呈現出奧克蘭樸實又壓抑的一面,加上Ludwig Göransson(他與Ryan Coogler是就讀南加大時的同學,兩人也在《金牌拳手》及《黑豹》中繼續合作)陰鬱深沈的配樂,光是平淡內斂的前半部便充滿了隱隱作痛的張力。
這是一部所謂「政治正確」的電影嗎?或許沒錯,種族歧視及警察暴力的確是全片最中心的議題,但《奧斯卡的一天》並沒有落入說教式的盲目灌輸或是無病呻吟般的矯揉造作。本片花了很多時間紀錄Oscar流水帳般的生活,例如接送小孩上下學、購物、替家人慶生,但也是因為這些瑣碎的細節才能讓觀眾深深被他的個性吸引,一直以為自己只是在過平凡一天的Oscar絲毫不知道即將遭遇到什麼樣的命運,也正是因為如此,最後的結局才能夠擁有如此充沛的渲染力與爆發力。
《奧斯卡的一天》以不慍不火的方式呈現主角Oscar生命中的困境與希望,並將他的快樂與悲傷反映在他身旁的親朋好友身上,雖然故事是透過發生在這個小人物身上的悲劇對時代做出沈痛的吶喊,但全片從來不忘將重心放在「人」,所呈現出來的成果才能如此扣人心弦。由年僅26歲的Ryan Coogler編導的《奧斯卡的一天》在各方面都展現出難得一見的成熟與自信,在深深撼動觀眾之際,也標誌著一位電影奇才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