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綠皮書》(Green Book)是由Peter Farrelly執導的一部喜劇片,改編自發生在60年代的真實故事,從去年11月在美國上映以來便得到廣大的正面評價,也成功入圍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等五項提名。50、60年代的美國在經濟大好的背景下,公路旅行開始蔚為風潮,但並非每個美國人都能在這個「自由國度」中自由穿梭,尤其對於黑人遊客而言更可能會演變成一場惡夢,《幸福綠皮書》的片名便取自當時列出對黑人友善的旅館及餐廳的旅遊指南「綠皮書」,也是當時種族隔離政策下的產物。
《幸福綠皮書》的故事發生在1962年,描述一位非裔鋼琴家薛利博士(Mahershala Ali飾演)決定前往南方各州展開為期兩個月的巡迴演出,並著手尋找一位值得信賴的司機(或者應該說保鑣)陪同。與此同時,一位在紐約夜總會擔任保鑣的義大利裔男子「大嘴」東尼(Viggo Mortensen飾演)意外失去了工作,手頭緊俏的他剛好遇上這個難得的工作機會,這個奇特的組合便開著車深入當時種族歧視仍相當嚴重的美國南方。
以種族議題作為主題的電影近年來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多數都是以相當嚴肅的方式控訴少數族裔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但《幸福綠皮書》則是採用完全不同的路線。執導過《哈啦瑪莉》的Peter Farrelly最擅長的是喜劇電影,他這次便利用喜劇作品中常見的「夥伴喜劇」形式,描述看似背景完全沒有交集的兩人在這個如同公路電影般的過程中產生意想不到的連結與轉變,以輕鬆幽默的溫馨劇情包裝如此沈重的主題。
片中的薛利博士可以說是顛覆所有社會大眾對於非裔人士的既定印象,受過高等教育的他溫文儒雅、吞吐得宜,居住在昂貴的紐約高級公寓,連擅長的音樂類型都是白人到不行的古典樂,然而藏在他黑皮膚底下的這一切到了美國南方卻毫無用武之地,因此他需要尋求「大嘴」東尼的協助。不同於薛利博士,東尼則是一位以勞動謀生的「粗人」,但靠著經驗累積下來的街頭智慧及少見的膽勢,讓他成為這份工作的不二人選。
就如同大多數的公路電影,薛利博士與東尼兩人最精彩、最幽默的互動幾乎都發生車上(炸雞!)或是來到一個新的小鎮時的閒話家常,隨著旅程的進展,兩人之間的摩擦化為火花,衝突化為體諒。老實說,《幸福綠皮書》的故事並不算特別創新,故事主軸基本上就是1989年電影《溫馨接送情》的翻轉版,大部分的劇情發展都可以在早期被輕易猜到,但如此公式化的劇情卻一點都不影響整部電影所產生的火力,這都要歸功於兩位演員極為出色的演出以及好到沒話說的化學反應。
飾演東尼的Viggo Mortensen(最為人知的角色是《魔戒》的亞拉岡)為了這個角色增重20公斤,並操著一口義大利裔的紐約腔調,飾演起這位玩世不恭又真性情的硬漢相當具有說服力,他在片中的演出毫無疑問是目前生涯最顛峰的表演。而飾演薛利博士的Mahershala Ali在這幾年早已獲得各大獎項的肯定,在2017年更是以《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奪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今年也靠著本片的細膩表演有極高的機會再次摘下小金人。這兩位演員在片中的精彩對戲無疑是《幸福綠皮書》最令人沈醉的一點,幽默的劇本編寫也能讓觀眾從頭微笑到尾,但在喜劇包裝下所要傳達的微言大意仍相當強烈。
延伸閱讀:【電影影評】《月光下的藍色男孩》:人生中遇到的那些人 |
與其他描寫種族議題的作品相比,《幸福綠皮書》顯然處於一個比較小規模的層次,雖然有帶到南方各州對於有色人種的歧視,但全片始終都是聚焦在東尼與薛利博士兩人身上。電影一開始的東尼也算是一位有些種族歧視傾向的白人,但卻是一種比較「軟性」的種族偏見,也就是心中有著對於黑人的成見,卻說不上來有任何具體的理由,或者應該說,他的成見只是來自對於「非我族類」的不了解,因此他才能在與薛利博士的互動中找到彼此的共同點,以及更重要的,發掘不同之處的美麗。這也正是為什麼東尼能夠成為一位受到觀眾喜愛的英雄,雖然這樣的轉變看似有些太過理想化,但也表現出《幸福綠皮書》對於分歧社會仍不放棄希望的樂觀態度。
另一方面,薛利博士前往南方巡迴的目的是為了證明勇氣能夠戰勝憎恨,但他的冒險舉動在美國社會根深蒂固的種族偏見之前只能說是螳臂擋車,拒絕他的餐廳想必後來還是會繼續營運,在酒吧毆打他的白人也沒有得到任何報應,但這並不代表此行沒有任何意義,因為這趟旅程徹底改變了東尼的觀點,薛利博士也從東尼身上學會象牙塔之外的多元嘗試,兩人之間誕生了一段真摯又可貴的友誼。
在某種程度上,這也反映出隔離政策最可怕的地方,因為歧視往往來自於不了解,一旦所有人都拒絕跨出第一步,就不可能有產生交集的機會,而這樣的故事並不只適用於種族的差異,也同樣適用於不同文化、性向及階級,《幸福綠皮書》雖然沒有對於不公不義的憤怒咆哮,卻有著足以深深打動人心的細膩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