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行》(Fantastic Beasts: The Crimes of Grindelwald)是《哈利波特》前傳系列的第二部電影,由執導過四部《哈利波特》電影與《怪獸與牠們的產地》的David Yates擔任導演,劇本也是由打造出這個奇幻國度的J.K.羅琳親自操刀,但就算故事中有許多法力高強的巫師與目不暇給的怪獸,《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行》卻沒有太多令人著迷的魔力。
《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行》的故事接續著上一集的結局,美國魔法部在奇獸飼育家紐特斯卡曼德(Eddie Redmayne飾演)的協助下,終於將惡名昭彰的蓋勒葛林戴華德(強尼戴普飾演)繩之以法,但這位狡詐的黑巫師私底下卻精心策劃了一場逃獄計畫,趁著從美國移監到英國的過程中逃出生天,並在逍遙法外之際召集眾多的追隨者,試圖打破巫師與麻瓜(或是美國用語「莫魔」)之間的和平相處。
若算進先前的八部《哈利波特》改編電影以及開啟前傳故事的《怪獸與牠們的產地》,這已經是第十部躍上大銀幕的巫師世界系列電影(Wizarding World)。從2001年起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將原著小說做出相當成功的改編,最後四集更是在導演David Yates的執導下愈來愈黑暗,而這樣的風格也帶進《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行》,在奇幻故事的包裝之下甚至有些探討當代政治環境的味道。
不同於上一集主要聚焦在紐特、蒂娜(Katherine Waterston飾演)、奎妮(Alison Sudol飾演)及雅各(Dan Fogler飾演)四位主要角色身上,《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行》在故事中介紹了更多的新角色(真的很多!),並以分別發生在倫敦與巴黎的多條故事線同時進行,其中不少新角色的選角都相當令人興奮,例如由裘德洛演出的鄧不利多便具有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魅力,能輕易在大銀幕上奪走觀眾的注意力,而擔任反派葛林戴華德的強尼戴普也在片中有相當不錯的表現,在電影剛開始的第一幕便有一場結合視覺效果與戲劇張力的精彩脫逃戲。
雖然片中演員的實力相當堅強、視覺效果與場景依然華麗、執導上也沒有什麼問題,但《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行》卻始終欠缺一股該有的魔力,其中最明顯的缺點便是過多角色所帶來的失焦問題。《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行》試圖在上一集的基礎上繼續做出龐大的延伸,並隨著故事的進展介紹了大量的新角色,但這些新角色往往欠缺適當的背景介紹或角色塑造,幾乎都像跑龍套般過目即忘,不僅難以讓觀眾對他們產生共鳴,更無法對他們感到在乎。
而伴隨著這些眾多新角色而來的便是更多四散的劇情,《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行》的故事進行基本上就像蜻蜓點水般又廣又淺,一下聚焦在紐特與雅各的冒險(其實也沒有很危險),一下轉往葛林戴華德一夥人,隨後又轉往魁登斯(Ezra Miller飾演)與娜吉妮(金秀賢飾演)的尋母之旅,但千萬不要以為到這裡便打住了,中間其實還不時穿插著鄧不利多、莉塔雷斯壯及尤瑟夫(那位非裔法國巫師,相信大部份觀眾都忘了他的名字)等人的故事,而這些劇情鮮少有真正的關聯,多數都像無頭蒼蠅般四處亂飛,到了最後才「碰巧」落到同一個地方,如此包山包海的故事就算是對《哈利波特》的死忠粉絲來說都已經難以消化,對一般觀眾而言更是無法吞嚥。
為了符合片名《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行》,片中也時常突兀地展示一些珍奇異獸,但這只能說是在所難免,畢竟多少有發揮到一些緩和嚴肅氣氛的作用。真正詭異的是,葛林戴華德在片中似乎根本沒有什麼駭人聽聞的罪行,他與鄧不利多之間的戲劇化關係也在極為隱晦的描寫下搔不到癢處,然而葛林戴華德並不是唯一讓人感到被浪費掉的角色,片中許多角色的存在都沒有真正的意義,他們在故事中的抉擇也難以讓人理解,導致所衍生出來的轉折相當無力又不合常理(最明顯的例子便是原本很討喜的奎妮)。
那究竟是什麼環節出了問題?最根本的原因便是本片的編劇是寫小說出身的J.K.羅琳。身為一位暢銷作家,J.K.羅琳的創意與說故事能力絕對無庸置疑,她筆下的劇本便相當具有《哈利波特》小說的風格,這在上一集《怪獸與牠們的產地》中還算是有相當不錯的成果,然而《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行》的故事規模比以往更加龐大,短短兩小時的電影形式對於這種不夠去蕪存菁的劇本已經不敷使用,硬要塞進去的結果便是充斥著大量沒有實質用處的角色與劇情,導致《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行》像一部大成本流水帳,時常讓人感到相當無趣,可能需要找專業編劇修改,或是轉為電視劇還比較容易發揮。
正因為如此充滿缺陷的劇本編寫,《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行》從開頭到結尾都相當混亂,幾乎沒有任何明確的故事重心,或許在這樣埋下大量伏筆後會讓接下來的第三集相對容易發揮,但《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行》仍可以說是所有《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最為疲弱的一部。
您形容的很貼切,雖然覺得這部電影後製特效、演員演技很用心,卻一直覺得無法融入太多劇情,台詞一錯過就看不懂了😂
這次故事都還是為之後鋪路,希望下一部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