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希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是一部由《X戰警》導演Bryan Singer執導的音樂傳記電影(製作後期由導演Dexter Fletcher接手),片名取自傳奇英國樂團皇后樂團(Queen)的知名歌曲,想當然便是關於這個曾經叱吒風雲的搖滾樂團的故事,而吉他手Brian May及鼓手Roger Taylor也擔任本片的顧問,協助呈現出皇后樂團昔日的光輝歲月。
《波希米亞狂想曲》的故事橫跨70至80年代,敘述皇后樂團從組成、崛起到站上名留青史的「拯救生命」演唱會舞台的過程,雖然《波希米亞狂想曲》是一部關於皇后樂團的傳記電影,但真正的故事中心還是圍繞著擔任樂團門面的主唱Freddie Mercury(Rami Malek飾演),呈現他戲劇化又悲劇性的歌唱生涯。
故事開始於皇后樂團的草創以及Freddie如何認識他的未婚妻Mary Austin(Lucy Boynton飾演),然而這樣的起頭就像所有以往出現過的樂團電影,充滿了各式各樣的老套劇情、大量的音樂蒙太奇、以及不少灑狗血又缺乏說服力的劇本編寫(應該沒人會相信Freddie能剛好在原本主唱離團後幾分鐘就加入樂團)。《波希米亞狂想曲》並沒有花費太多時間告訴觀眾為什麼皇后樂團能夠獲得成功,從團名的誕生、Freddie與Mary相戀、樂團被簽約到舉辦美國巡迴演唱都彷彿理所當然,導致故事前半段的推展相當倉促而薄弱,全片的火力直到進入中後段才真正開始發酵。
雖然皇后樂團是個四個人的樂團組合,卻沒有人能夠否認主唱Freddie Mercury才是眾所皆知的樂團門面,他極具辨識度的歌聲與形象在這幾十年來深深烙印在樂迷的心中,而《波希米亞狂想曲》也就像是皇后樂團一樣,全片的重心都放在飾演Freddie Mercury的Rami Malek身上,靠著曾以《駭客軍團》獲得艾美獎的他撐起整部電影的大樑。
Freddie Mercury毫無疑問是搖滾史上最知名的樂團主唱之一,這並不只歸功於他高亢的嗓音與誇張華麗的表演方式,更是因為他神秘的感情生活與充滿悲劇英雄色彩的一生。這位來自印度家庭、一口暴牙的歌手完全不像平常印象中的搖滾名人,卻靠著歌唱實力與舞台魅力席捲英國甚至是全球樂壇,然而下了舞台的他卻有個在保守的80年代難以啟齒的一面,這也正是《波希米亞狂想曲》故事中最為細膩動人的一環。
如果說《波希米亞狂想曲》最重要的主題是什麼,那可能就是Freddie尋找愛的過程,而本片也絲毫不避諱他的性向與奪走他性命的愛滋病情。雖然成名後的Freddie嚐到名利雙收的滋味,卻仍在80年代被迫過著相當壓抑而孤獨的生活,甚至在罹患愛滋後雪上加霜,而他唯一的救贖就是所熱愛的音樂,只有在台上才能夠完全不在乎他人的目光,唯有在表演的當下才能展現自我。《波希米亞狂想曲》以相當戲劇化的方式呈現Freddie Mercury的歌唱生涯,在Rami Malek的精彩演出下,讓觀眾充分感受到Freddie Mercury生命中的快樂與悲傷,展現他最有血有肉的一面。
隨著故事的進行,《波希米亞狂想曲》也重現了許多皇后樂團最知名的表演片段,雖然飾演Freddie的Rami Malek並不一定在片中有真實演唱(這點也沒人會怪他),但的的確確將Freddie的表演風格模仿地唯妙唯肖,《波希米亞狂想曲》對於全片最高潮的「拯救生命」演唱會更是有相當驚人的重現,許多細節都與真實演唱會的片段如出一轍,唯一的缺憾可能便是透過後製加上大量觀眾的效果非常明顯,多多少少讓人感到有些出戲,但整體而言所下的功夫仍相當令人印象深刻。
然而作為一部獲得皇后樂團成員授權的「傳記電影」,《波希米亞狂想曲》中其實充滿了不少與真實歷史相左的劇情。為了滿足電影的戲劇張力,Freddie的單飛在片中扮演著製造樂團紛爭的催化劑,但現實中的鼓手Roger Taylor卻甚至比Frieddie更早推出個人專輯,對比電影中Roger對Freddie單飛的激烈反應顯得有些諷刺,而Freddie的病情也在片中有不正確的呈現,因為他直到1987年才得知自己感染愛滋病毒,並不是在1985年的「拯救生命」演唱會之前,這樣的安排自然是為了讓這場表演更有種豁出去的使命感。
既然是為了增加全片的戲劇效果,這些細節的更動也還算是能令人理解,但《波希米亞狂想曲》真正的缺點還是在於欠缺周詳編排的劇本,導致故事的進行有時相當突兀,例如最後Freddie與他的長年伴侶Jim Hutton之間的感情便來得又急又不符合時間邏輯,相較於片中對於他與Mary之間的感情描繪顯得遜色許多。雖然《波希米亞狂想曲》稱不上是一部精準的樂團傳記電影,劇本編寫方面也不夠精緻,但全片靠著Rami Malek的精彩演出仍散發出相當旺盛的生命力,讓觀眾得以一窺Freddie大起大落的人生,在過程中為他感到憐憫,並在最後的演唱會高潮替他喝采。
充滿才華的Freddie Mercury死後不僅對樂壇留下深遠的影響,更讓普羅大眾更加了解多元性向與愛滋等議題,當影片結束後的工作人員名單捲起時,背景播放的是Freddie病逝前的最後一首錄音作品《演出必須繼續》(The Show Must Go On),這首撕心裂肺卻又充滿求生意志的歌曲可能便是他的表演生涯最好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