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密爾頓》(Hamilton)是當今紐約百老匯最炙手可熱的音樂劇,由撰寫《紐約高地》的Lin-Manuel Miranda創作,在2015年首演後便迅速成為劇評與劇迷們的新寵,並在2016年奪得包括最佳音樂劇等11項東尼獎,如今由於大量觀眾從世界各地慕名而來,一張門票不但要價超過八百美金,更時常一票難求。迪士尼則在今年買下了現場錄影版的版權,原先計畫於明年十月在電影院上映,然而因為疫情關係而改成今年美國國慶日週末上架Disney+。
就如同其劇名,《漢密爾頓》的故事聚焦在美國開國元勛之一的Alexander Hamilton(Lin-Manuel Miranda飾演)身上,第一幕講述滿腔熱血的他從加勒比海移民到當時還是英國殖民地的美國,並與其他開國元勛參與美國獨立戰爭,第二幕則是美國建國後他如何在擔任財政部長的期間發揮政治影響力,建立起美國初期的國家銀行與財政制度,並在政治鬥爭與家庭之間掙扎。
《漢密爾頓》之所以能迅速在極為競爭的百老匯脫穎而出,最先令人注意到的便是多元化的音樂及演出陣容。《漢密爾頓》在傳統音樂劇曲調之外融入了當代嘻哈、靈魂樂、R&B等樂風,並由許多非白人演員詮釋這些美國開國元勛,而在這個現場錄影版中登場的則是本劇剛進駐百老匯時的得獎卡司,包括由替全劇編劇及作曲的靈魂人物Lin-Manuel Miranda飾演主角Hamilton,以及贏得東尼獎的Leslie Odom Jr.、Daveed Diggs及Renée Elise Goldsberry。
不同於喬治華盛頓或班傑明富蘭克林(未出現在本劇)等知名的開國元勛,以往並沒有太多藝術作品著墨在Alexander Hamilton的生平,就連大多數美國人都對他不甚熟悉。《漢密爾頓》的故事跟隨著Hamilton的一生,講述他對於美國建國所作出的重大貢獻,主要包括參與獨立戰爭以及戰後建立美國的財政系統,乍聽之下是個相當嚴肅的歷史政治劇,然而Lin-Manuel Miranda操刀的劇本與歌曲將這些枯燥的歷史事件化為極具娛樂性的華麗歌舞,並從這些事件帶出他的個人生活及周遭人物。
雖然音樂固然是音樂劇的一大重點,許多音樂劇仍多少會穿插一些靜態對話,然而《漢密爾頓》是一部幾乎都以唱歌或饒舌進行的音樂劇,全劇以一首又一首的動聽歌曲引領故事前進,並利用新奇的曲風詮釋嚴肅的政治事件,其中最堪稱一絕的例子便是將內閣會議化為「饒舌對決」,充分發揮了以音樂說故事的想像力。除此之外,《漢密爾頓》也為許多角色打造反應其個性的「主題樂句」,而這些樂句在不同場景中都有著極為不同的情緒與意義,用以反映出角色在故事進行中的心境轉折,其細膩程度相當令人讚賞。
而讓《漢密爾頓》如此成功的自然是故事中有血有肉的角色們,除了滿腔熱血的主人公Hamilton,特別令人眼睛一亮的還有劇中反派Aaron Burr(Leslie Odom Jr.飾演)、充滿魅力的Thomas Jefferson(Daveed Diggs飾演,同時分飾拉法葉),以及在Hamilton生命中佔有重要地位的Angelica(Renée Elise Goldsberry飾演)及Eliza(Phillipa Soo飾演),不能不提的還有擔任丑角的喬治三世(Jonathan Groff飾演),他每次出場都能搶盡全場鋒頭。如此不被族裔侷限的選角不但反映出美國社會的現況,更讓這些生活在兩百多年前的歷史人物們更具有親切感,而全劇160分鐘長度的故事裡充滿了賺人熱淚的動人劇情與令人大笑的幽默笑點,沒有任何一絲讓人分神的時刻。
這個《漢密爾頓》的現場錄影版是以2016年六月在理查羅傑斯劇場(《漢密爾頓》在百老匯的常駐劇院)的三場表演剪接而成(其中兩場有觀眾),並同樣由原劇院導演Thomas Kail執導。不可否認的是,錄影版勢必無法完全複製現場的臨場感與舞台效果,然而錄影版的最大優勢便是能呈現現場表演所沒有的演員特寫,並捕捉就算在第一排也不一定能注意到的表演細節(最明顯的便是飾演喬治三世的Jonathan Groff的口水),而精心設計的運鏡與剪輯也得以彰顯舞蹈編排與舞台的動態感,將劇中歌舞的戲劇張力提升到另一個檔次。
由於有著融合嘻哈與流行的當代音樂、豐富又細膩的劇情以及多元化的選角,2015年首演的《漢密爾頓》儼然是一部以美國當代藝術形式訴說美國歷史的夢幻史詩,堪稱是美國多元文化在歐巴馬時代達到巔峰後的藝術結晶,這個錄影版的推出不但讓無法負荷高昂票價的觀眾擁有觀賞這部超高品質音樂劇的機會,在這個美國社會逐漸分化的時期更是具有不言而喻的深遠意義與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