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知名歌手故事的傳記電影一向都是歷久不衰的類型,不但可以讓樂迷重溫眾多知名歌曲,更能讓觀眾一窺歌手在鎂光燈之外不為人知的故事,去年才剛有席捲全球票房的《波希米亞狂想曲》,今年我們又迎來了以傳奇歌手Elton John作為故事主角的《火箭人》(Rocketman),這部由Dexter Fletcher執導的傳記電影有著許多似曾相識的元素,但在傳統的傳記故事之外又增添更多少見又新鮮的層次。
延伸閱讀:【電影影評】《波希米亞狂想曲》:演出必須繼續下去 |
《火箭人》的故事講述Elton John(Taron Egerton飾演)年輕時期數十年的生活,出生在平凡家庭的他在小時候便展現了難得一見的音樂才華,並在長大後結識長期的作詞夥伴Bernie Taupin(Jamie Bell飾演),在兩人充滿默契的共同合作下,年紀輕輕的Elton John很快就成為全世界最暢銷的歌手之一,然而成名後的代價也隨之而來,挑戰著他注定不平凡的人生。
《火箭人》在許多方面都不免會被拿來與去年的《波希米亞狂想曲》做比較,不但兩部電影的主角都是在70年代發跡的英國傳奇歌手,他們兩人也都受苦於性向認同以及嚴重的成癮問題,皇后樂團與Elton John甚至還共用同一個經紀人John Reid,這兩部音樂傳記電影也同樣都有導演Dexter Fletcher參與(他中途接手Bryan Singer執導的《波希米亞狂想曲》),然而《火箭人》在故事進行方面卻是採用了完全不同的方式。
《火箭人》最為特別之處,便在於捨棄老套的傳記電影敘事方式,改使用具有強烈舞台劇效果的歌舞片形式。全片以Elton John膾炙人口的歌曲描寫這位傳奇歌手生命中最絢爛卻又最混亂的一頁,這些歌曲大多沒有依照Elton John生涯中的時序排列,而是以推陳故事作為主要目的,並加上令人目不暇給的舞蹈編排,有時也用來詮釋其他角色的心境與感受,因此整部電影彷彿是以Elton John歌曲進行的百老匯劇作,更別提片中有著大量狂野、夢幻又超現實的精彩橋段,讓《火箭人》遊走在真實與幻想的模糊界線之間,利用歌舞片形式呈現傳記電影無疑是個相當大膽的選擇,而這樣的冒險顯然非常值得。
就如同由Rami Malek所主演的《波希米亞狂想曲》,《火箭人》的強大火力也來自非常出色的主角,飾演Elton John的Taron Egerton在片中交出相當令人吃驚的表演,不但具有生涯突破性的演技,更在片中擁有大量歌唱及舞蹈的機會。要詮釋Elton John的歌聲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所幸Taron Egerton在片中並沒有因為試圖模仿這位傳奇歌手而顯得彆扭,而是在歌曲中加入更多自己的個性與魅力,如此兼具實力及自信的歌唱在歌舞片定位的本片中自然相當合適。Taron Egerton先前給人的印象總停留在《金牌特務》,但他在這部電影中展現了如此豐富的才華,雖然目前距離明年奧斯卡還有一段時間,他的演出仍是絕對值得被討論。
除了飾演Elton John的Taron Egerton,《火箭人》中配角們的表現也都相當搶眼,例如飾演Bernie的Jamie Bell以及飾演John Reid的Richard Madden都成功詮釋在Elton John生涯中具有重大影響力的關鍵角色,令人讚賞的還有飾演Elton John母親的Bryce Dallas Howard,她的演出也為整部片增添了更豐富的層次與複雜的情緒,或者應該說,《火箭人》在整體演出方面並沒有任何偏弱的環節。
身為從70年代發跡、曾經沈迷酒精與毒癮的眾多歌手之一,Elton John算是少數還能活躍至今的樂壇標誌性人物,因此他的歌唱生涯也遠比許多知名歌手來得長,然而《火箭人》僅聚焦在Elton John從年輕到中年這段最為絢爛又混亂的時期,劇本並沒有對他的過往有太多美化或浪漫化,而是以一首又一首的歌曲呈現他的熱情、才華以及缺陷,帶領觀眾一探他這段歲月中光芒四射的高潮與深不見底的黑暗,並以覺醒後的自我救贖做為充滿希望的結尾,電影最後的《I’m Still Standing》便是最佳的寫照。
然而以歌曲主導的進行方式也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火箭人》的限制,因為這讓劇情不免有種被歌曲牽著走的生硬感,導致一些故事轉折有些突兀,但這樣的情形在使用既存歌曲的歌舞片中只能說是在所難免,更何況在強勁的演出陣容、目不暇給的華麗畫面以及動聽的音樂帶領下,這些問題都算是瑕不掩瑜。
不同於由皇后樂團成員擔任顧問的《波希米亞狂想曲》,《火箭人》是由Elton John本人擔當執行製作的傳記電影,也因此讓故事中「傳記」的部分更具有份量,然而《火箭人》並非以流水帳般呈現Elton John生命中的重大事件,而是一部充滿天馬行空想像力的音樂史詩,所帶來的情感、娛樂性及戲劇張力都是難得一見地充沛,也正因為如此,才能在愈來愈多的傳記電影中顯得格外新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