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影評】《1917》:鬼斧神工的反戰史詩

《1917》是導演山姆曼德斯融合技術與情感的大膽嘗試,堪稱是一部將電影藝術發揮至極致的戰爭電影。

《1917》是由山姆曼德斯執導的戰爭劇情片,啟發自山姆曼德斯從祖父口中所聽到的真實故事。正如片名《1917》,故事發生在以一戰為背景的1917年,德軍在法國發起「阿爾貝里希行動」後撤回興登堡防線,此時英軍卻獲得情報指出這只是德軍的戰術性撤退,然而由於壕溝內的通訊系統遭到中斷,兩位年輕的英國士兵Schofield(George MacKay飾演)及Blake(Dean-Charles Chapman飾演)臨危受命,踏上前往前線的旅程,以阻止1600名英軍發起一場勢必挫敗的進攻行動。

先不論片中的劇情或是任何角色,《1917》光是靠著高超到不可思議的技術成就便已經能與其他眾多戰爭電影高下立判。本片由兩年前剛以《銀翼殺手2049》拿下奧斯卡最佳攝影獎的傳奇攝影師Roger Deakins掌鏡,他與山姆曼德斯在過去便有《007:空降危機》、《真愛旅程》、《非法正義》等不少相當成功又令人印象深刻的合作作品,然而他這次在《1917》中所展現的攝影技巧只能說完全是另一個檔次。

就如同2014年的《鳥人》,《1917》也是一部擁有大量「一鏡到底」的電影,其實說「大量」可能不夠精確,因為整部電影僅是由兩段大約一小時的超長鏡頭所組成!想當然這種規模的電影不可能一開鏡幾個小時就殺青,其中不免有許多細微的剪接點,然而所呈現出來的效果令人震撼又相當具有說服力。

【電影影評】《1917》:鬼斧神工的反戰史詩

但千萬別誤會,《1917》並不是一部只以誇張攝影作為炫耀賣點的匠氣電影,一鏡到底手法在電影中所扮演的角色其實遠超過技術層面的展現。作為一部戰爭史詩的《1917》不論是規模或題材在戰爭片中都算是「小」了許多,論規模方面,本片並沒有太多可歌可泣的戰爭場景,壯闊程度遠不如《搶救雷恩大兵》等經典戰爭史詩。在題材方面,本片也僅僅從兩位士兵的視角出發,故事交代他們從被交付任務到完成使命,其中也沒有太多劇情轉折,然而全片所展現出的氣勢與情感卻絲毫不打折扣。

《1917》之所以能夠將這個單純的故事發揮得如此有效,某種程度上還是要歸功於一鏡到底。片中瘋狂的長鏡頭不只是導演調度與攝影技巧的完美結合,更完完全全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敘事手法,畢竟還有什麼方式能夠比緊跟在兩位士兵身邊更能展現戰爭的無情與生命的無常?從不間斷的畫面中我們跟隨著這兩位小人物深入險境,而他們的每個決定都左右著接下來幾分鐘的結果,整部電影環環相扣、一氣呵成,幾乎沒有太多能讓人喘氣的空間,可以說是優秀劇本與高超技術相輔相成的最高境界。

除了兩位士兵之外,《1917》還有包含Colin Firth、Andrew Scott、Mark Strong及Benedict Cumberbatch等辨識度極高的堅強配角陣容,然而如此非傳統的敘事方式讓他們在銀幕上的時間並不長,大多都如過客般在兩位角色的身邊稍蹤即逝。《1917》的鏡頭始終聚焦在兩位主角身上,我們沒有在畫面上看到英軍將軍們的運籌帷幄或是德軍在背後盤算戰略,觀眾所得知的資訊並不比兩位主角多,因此更能感受到與他們相同的未知與恐懼。

【電影影評】《1917》:鬼斧神工的反戰史詩

雖然《1917》是一部戰爭題材電影,但在如此特別的敘事手法下又展現出同類型電影相當少見的驚悚張力,某些橋段甚至比許多恐怖電影更加令人不安,充滿了危機四伏的緊繃氣氛,而攝影師Roger Deakins也不吝展現他最擅長的華麗光影變化,其中有一段夜間場景只能用目眩神迷形容,為寫實戰爭題材的《1917》增添了神秘、詭譎又超現實的魅力,風格上非常大膽前衛。

而無剪輯的長鏡頭所擁有的另一個特點便在於「真實時間」,也就是銀幕上所消逝的時間等同於片中角色們的感受,正因為如此,Schofield及Blake的旅途上也少不了閒話家常,而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對話正是讓觀眾了解他們背景與個性的關鍵,進而能為他們產生共鳴與憐憫,並以輕描淡寫卻又微言大意的方式傳達出全片的反戰思想。

以大量一鏡到底構成的《1917》自然會讓人與《鳥人》相比,而戰爭史詩題材也不免令人想起前幾年的《敦克爾克大行動》,然而《1917》的技術層面並不只是為了彰顯拍攝的「難度」,更是為了故事的本質服務,算是相當難得一見的大膽嘗試,而《1917》在演出、配樂、場景設計等也都是無庸質疑的超高水準,並處處充滿了人性的光輝以及對於戰爭的省思,堪稱是一部將藝術價值發揮得淋漓盡致又能深深打動人心的戰爭電影。

《1917》是導演山姆曼德斯融合技術與情感的大膽嘗試,堪稱是一部將電影藝術發揮至極致的戰爭電影。

熱門文章

發表留言

留言不能是空白

名字不能是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