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Netflix影集《黑鏡》第五季還沒有公佈任何正式消息,最新的《黑鏡:潘達斯奈基》(Black Mirror: Bandersnatch)已經可以讓觀眾一解等待之苦。《潘達斯奈基》同樣由影集創作人Charlie Brooker編寫劇本,並由第四季《金屬頭》導演David Slade執導,然而這並不是一部按了播放便可以坐在沙發上放鬆的作品,而是一部必須隨時準備好滑鼠應戰的「互動式電影」。
延伸閱讀:【影集影評】《黑鏡Black Mirror》第四季六集全:黑暗中尋找曙光 |
《潘達斯奈基》的故事聚焦在一名年輕的遊戲設計師史戴分巴勒(Fionn Whitehead飾演)身上,他嘗試將一部讀者可以自行決定劇情走向的小說「潘達斯奈基」改編成互動式遊戲,並得到一家遊戲廠商「塔克軟體」的賞識,在那裡他遇見了另一名天才遊戲設計師科林(Will Poulter飾演),但開發遊戲的過程也讓他走上一條愈來愈危險的道路。
《潘達斯奈基》最為特別之處,便是在觀賞的過程中,觀眾擁有許多二選一的機會左右主角史戴方的抉擇,從一開始幫他選擇早餐、音樂做為暖身,到後來必須做出更多重大的決定,不同的決定產生不同的結果,進而影響後續的劇情甚至是角色的生死。
這樣的模式並不算前無古人,畢竟現今就有大量電玩採用由玩家自選的非單線劇情,正因為如此,《潘達斯奈基》可以說是一部同時融合了電影與電玩特色的作品,這樣的呈現方式也與開發電玩的劇情相互呼應。乍聽之下,要求觀眾參與其中的《潘達斯奈基》可能會讓人手忙腳亂,所幸Netflix的平台設計相當直覺性,在選項出現之前畫面比例會隨之調整,給予觀眾數秒鐘的準備時間,整體而言很容易上手,大部分的畫面轉換也算是相當流暢,但隨著故事的複雜度增加,有時也可能會遇到一些技術性問題,例如閃爍畫面甚至是錯誤跳出。
相信觀眾並不會對飾演史戴分的Fionn Whitehead感到陌生,年僅21歲的他自從演出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敦克爾克大行動》後便打開了知名度,這次他在《潘達斯奈基》中則挑戰了更為黑暗、更為歇斯底里的角色,全片的不安與毛骨悚然大半都來自他的優秀演出,與其他角色如爸爸(Craig Parkinson)、科林與心理醫生海恩斯(Alice Lowe飾演)之間的對手戲也都非常出色。
延伸閱讀:【電影影評】《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存活就是勝利 |
《潘達斯奈基》的劇情充滿著《黑鏡》的經典風格,冷冽、絕望又帶些黑色趣味,有時候甚至相當超現實(請記得選擇「Netflix」)。不可否認的是,《潘達斯奈基》的劇情並不如其他《黑鏡》作品來得精緻,畢竟要把故事帶入這種二選一的模式勢必會有些侷限,也不見得有明確的邏輯存在,然而劇情的發展或許不是《潘達斯奈基》最為重要的一部份,因為不同的結局都有各自的趣味,Netflix也在故事結束後提供觀眾探索更多可能性的機會,並帶出潛藏在其中的主題。
以往的《黑鏡》總是著重在科技發展帶給人性的挑戰,然而這次《潘達斯奈基》的劇情乍看之下並沒有與科技有任何直接關聯,在許多層面上甚至更像是一部心理驚悚片,但如果將視角置於影片本身之外,身為觀眾的我們可能才是這次故事的始作俑者。主角史戴分被困在由生命中各種抉擇所構成的迷宮,然而他在這個迷宮中的方向都是由觀眾操控著,看似有選擇的他其實不過是我們手中的傀儡,讓整體主題有些《駭客任務》般的科幻味道。
但《潘達斯奈基》的意有所指可能並非到這裡便就此打住,如果將螢幕前的觀眾也納入這場實驗,或許也可以說觀眾的選擇「權力」是來自Netflix的科技平台,而當所有選擇都侷限在程式中的二選一,我們也無法在各章節之間自由跳躍,只能單方面地接受來自螢幕上的指令,這不也是Netflix給予觀眾擁有自由意志的錯覺?正因為如此,整部《潘達斯奈基》就像是史戴方所設計的電玩「潘達斯奈基」,將觀眾與他一同困在這個自我循環的迷宮。